斯氏高山䶄

Alticola stoliczkanus   Blanford
   

  82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身体中小型的鼠类,较库蒙高山䶄略大。尾短,平均不超过体长的30%。体背棕褐色或棕灰色,略带红褐色调。无骨桥,腭骨后缘平直,听泡发达。
形态
外型:身体中等偏小的鼠类。体毛柔软。尾短,尾长不超过体长的1/3,尾端形成小的毛束。耳壳较明显。四肢不很弱小,足垫和趾垫较厚大,适应坚硬地面的活动。
毛色:体背部从吻端至臀部,毛色浅棕褐色或浅棕灰色,部分个体略带红褐或粉红褐色调。毛基铅灰,毛尖淡棕褐色,尖端为暗褐或黑褐色。背毛中杂有较多的黑褐色针毛。耳壳周围毛棕黄色较重,内缘毛尖部棕黄,在内缘形成一狭窄的棕黄色边。体侧毛较浅,稍灰,与腹部毛色分界明显平直。腹毛毛基灰色,毛尖白色,各占约1/2。腹面两侧更为发白。前足的背腹面毛色同腹部,后肢大腿背部毛色同体背,腹面同腹部毛色。四足的腕掌和跗蹠部密生白色短毛。指趾腹面和掌垫部黑褐色。尾上下色相同,自色短毛密生,毛束白色,个别毛尖褐色。
头骨:整体粗壮。鼻骨前部宽,后端渐窄,后缘平直。鼻骨前缘与前颌骨等齐,后缘至颌骨颧突的前缘。额骨宽大,中部略收,额顶中央凹陷不明显(库蒙高山䶄凹陷明显)。额骨后缘略成弧形,无眶上嵴,眶后突不很发达。顶骨隆起无嵴。后顶骨两侧收缩,后缘较平滑。后颧突小,颧弓不向两侧明显扩张,从前向后渐外扩,至后颧突达最宽处。腹面腭孔长,颊齿列后端向外侧扩张,腭骨后缘在翼间窝与翼突的基部截然中断而形成簿板形。听泡发达隆起并向中央扩展,左右听泡的内缘几成直线平行。下颌骨粗壮。
牙齿:上颌门齿较细短,门齿前缘面弧形,侧面观向内侧伸,后缘面平直。齿冠较高。M1内外侧各具2个凹陷,外侧凹陷略深,形成每侧3个突角。前齿叶之后每侧各2个齿环(内侧在前),齿环间互相连通或几乎连通。 M2较M1小,形成外侧3个、内侧2个突角。M3与M2等大,内侧2个大突角在前和1个较小的突角在后(有时不显)。外侧3个突角,前2个突角接近,第3个突角与第2个突角位置较远,形成第2个凹陷较宽大,后者末端成长圆形。下颌M1后横叶之前有4个封闭齿环,外侧靠前,内侧第3个齿环与前叶相通,前叶有一向外侧的小齿突,形成M1内外侧各具4个齿突。 M2每侧具3个齿突,内、外侧位于中间的两个齿环是封闭的,前后齿突左右相通。M2前叶的突角前后交错排列。M3具3个齿环,均左右相通,形成每侧各3个齿突,后叶不成三角形。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编号性别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长
257673411121.517.713.5
257742277301315
2725350105251716
2268742110271816
2725425100151714
272553085201914
272563090201915
272572595201914
272582790252314
272524098251312

头骨:
编号颅基长腭长齿隙颧宽眶间宽后头宽听泡长听泡宽上颊齿列长下颊齿列长
2576727.512.38.415.23.813.08.06.45.86.1
2577427.512.28.415.03.912.27.76.76.05.7
2725328.212.99.416.64.013.37.66.66.86.8
2725425.011.37.914.84.113.07.36.65.85.8
2725525.212.17.915.04.312.57.36.56.05.9
2725624.411.77.814.84.212.87.76.56.06.0
2725725.712.08.214.74.313.07.46.06.05.9

生物学

斯氏高山䶄栖息于海拔4200—5000m的山地灌丛草原带和高寒高原草原带。洞穴建于砾石堆及冰碛石堆中,巢址离水源较远(与库蒙高山䶄比较)。以禾本科草类为食,夜间活动,其他生物学资料不详。

生境信息

栖息于海拔4200—5000m的山地灌丛草原带和高寒高原草原带。洞穴建于砾石堆及冰碛石堆中,巢址离水源较远。

国外分布

国外主要见于克什米尔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国家。

国内分布

本种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内断续分布于甘肃西北部祁连山西段,青海的昆仑山口和不冻泉,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西藏的日土、普兰和藏北地区,

经济意义
分类讨论

依据拉达克北部标本,Blanford定名的stoliczkanus,以尾较短(不超过25%)和单色的尾,区别于同属的其他种。关于 Alticola 属的分类,Ellerman 等(1951)、Corbet(1978)都认为该属只有4种,分 Alticola 和 Platycranius 两个亚属。后者只有一种,其他三种均属 Alticola。俄罗斯和我国一些学者则认为 Alticola 亚属不只三种。不管三种还是多种的争论,两方面的种类中都包括 stolizkanus。它的种级地位是稳定的。关于斯氏高山䶄的亚种分类,以往记录了多个,Ellerman等(1951)承认了5个亚种,分别为指名亚种 A. s. stoliczkanus,库蒙亚种 A. s. stracheyi,拉萨亚种A. s. lama,甘肃亚种 A. s. nanschanicus 和喀喇昆仑亚种 A. s. acrophilus。Corbet(1978)只承认两个亚种,即 lama 和 stracheyi。这些亚种均分布我国或邻近地区,主要集中与克什米尔交界的新疆、西藏以及青海和甘肃交界的祁连山地。其中acrophilus 模式产地和分布区与指名亚种相近,同在克什米尔的拉达克(Ladak),特征相似,应该并入指名亚种,而在同一地区的 stracheyi,由于分布区重叠但特征有差异,而应独立成种。郑昌琳等研究对比了西藏、青海的大批标本后认为,lama 亚种特征同指名亚种一致。西藏藏北、日土等地区标本与青海交界的唐古拉山、昆仑山地区标本完全一致(郑昌琳,1979;冯祚建,1987),也应视为 A. s. stoliczkanus 的同物异名。至于 nanschanicus 亚种,只有一个标本,本身就存有问题,特征又似 strascheyi,亚种地位难以成立。由于 lama、acrophilus 与指名亚种合并,nanschanicus 取消或划为stra-cheyi 的同物异名,所以本种暂无亚种的分化。